23/05/10

建国元勋吴庆瑞留给新加坡10份"遗产" --联合早报


新加坡的建国元勋吴庆瑞博士逝世,这几天近两万人前去国会大厦悼唁,而此时此刻,电视上正现场直播吴博士的国葬礼。

随着这几天媒体的报道,同学们应该对吴博士的逝世略知一二,但许多人对这位伟人的贡献可能并不熟悉。今天的早报为吴博士一生的付出做了深入的报道,他无私地留给我们10份遗产,其中6份一直到今天仍是新加坡重要的6根大柱。这些柱子为国家撑起一片天空,让我们这个弹丸小岛能在恶劣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并茁壮成长。他的精明与远见,带领我们走到今天,走向未来。

(照片来源:Wikipedia)


吴博士,感谢您为新加坡付出的一切。 您为新加坡做的一切将留名青史,流芳百世。

安息吧,吴庆瑞博士。


建国元勋 吴庆瑞逝世 他留给新加坡 10份“遗产”
(2010-05-23--联合早报)


在为建国元勋、前副总理吴庆瑞博士举行国葬的今天,让我们追溯他留下的印迹。 [下午国葬礼]

● 吴淑贤 陈婧
  过去的一个多星期,建国元勋、前副总理吴庆瑞博士的事迹占据各大报章的版面。在为他举行国葬的今天,让我们回顾吴博士生前为新加坡做的,至今仍深具影响的大大小小十项施政,追溯他留下的印迹。

1. 建立新加坡武装部队
  作为新加坡独立后的首位国防部长,吴庆瑞博士一手建立了新加坡武装部队,为当时岌岌可危的国家生存奠定了重要基础。

  吴博士1959年到访以色列时,对当地的军事系统印象深刻,后来邀请了以色列人担任我国的军事顾问。尽管如此,武装部队的成立过程仍充满挑战。

  吴博士媳妇陈淑珊撰写的《吴庆瑞传略》引述他的话说:“建立武装部队的首三、四及五年可说是个混乱时期,几乎天天都要进行危机处理。由于须要在极短时间内完成这个巨大任务,紧急计划可说是一个接一个地推行。”

  1966年至1969年间,吴博士原有意成立一支有12个营级规模的军队,不过当时的总理、现任内阁资政李光耀认为,成立一支小军队并同时训练一批可动用的民间资源是较为理想的做法。

  于1966年出炉的方案把两者结合起来:在成立一支有12个营级规模的军队的同时,也训练大批国人作好应战准备。国人所熟悉的国民服役制就此诞生。

2. 发展裕廊工业区

  吴博士也把裕廊的沼泽地发展成现代化工业区,成功吸引外国投资者来我国设厂。

  人们起初并不看好这个庞大的发展项目,但吴博士排除万难,吸引两个印尼商人来设立钢铁厂,并带动其他的发展项目。

  为营造有利于投资的大环境,吴博士一度要下属每天安排新工厂的开幕仪式,通过媒体报道,促进投资项目。

  当时设立的工厂寥寥可数,于是吴博士有时会多次到访同家工厂,包括当公司决定设厂、举行动土仪式以及投入生产的不同阶段,尽量争取媒体曝光率来带动投资。

  吴博士曾在被询及是否担心裕廊发展计划会失败时说:“当你有许多事情要解决时,你不会去担心这个东西是否会成功。”

3. 建立稳健的金融体系
  吴博士也在建立稳健金融体系方面扮演关键角色。在他的推动下,金融管理局(the 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简称MAS)于1971年成立,负责监管我国金融体系。

  吴博士落实了银行及证券管理系统,用兑换率而不是利率来调控货币政策。这个独特的货币政策至今仍适用,也确保新元的购买力保持平稳。

  有鉴于他推行的种种制度至今仍被广泛运用,财政部长尚达曼说,金管局的成就应该归功于吴博士。

  在管理国家储备金方面,吴博士同样有贡献,因为当年是他提议设立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the Government of Singapore Investment Corporation,简称GIC)来为储备金进行长远投资。

  GIC副主席兼执行董事陈庆炎博士说:“吴博士坚信需要捍卫并让新加坡人辛苦赚来的血汗钱和财富增值,这个信念依旧影响整个GIC。”

  他说,在30年前仍相当少见的主权财富基金概念如今已更为普遍,可见吴博士的高瞻远嘱。

4. 推动经济发展

  学者们称吴博士为“新加坡经济奇迹设计师”,可见他在推动经济发展所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

  当保护主义在上世纪60至70年代抬头时,吴博士仍认为我国应该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通过国际贸易带动经济增长。

  在他的领导下,拥有1亿元预算的经济发展局在1961年成立,负责引进跨国企业前来我国投资。经发局今日已茁壮发展,去年成功吸引118亿元投资,为国人创造了2万1900份工作。

  除了为外资打开门户外,吴博士当时就认为,人民自力更生、积极主动也是经济发展的关键。

  他在1969年向中华总商会发表演讲时说:“在新加坡,我们相信应勤奋工作,并认为企业精神应获奖励,不是受处分。我们也相信,须随机应变,抓紧而不是错过经济发展机会。还有,我们也相信,要自力更生……”

  吴博士接着说:“这就是让我们把沼泽岛屿蜕变成生气勃勃之都的特征。这也是新加坡人拥有的传统特质,只要我们继续保留它们,就可以信心满满地面对未来。”

5. 推行“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
  与之前在国防部及财政部所面对的挑战相比,1979年出任教育部长的吴博士曾形容:这是他度过的“最黯淡”时光。

  尽管如此,他也在教育部推动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并重组了教育体系,包括推出备受争议的分流制度。

  吴博士当时认为,教育体系存在缺陷,因为它仅能为考上A水准的顶尖10%至15%学生服务。跟不上的人便被抛在后头,无法接受完整教育。

  1979年2月出炉的《吴庆瑞报告书》,通过因才施教来减少退学人数。报告书的建议包括在小三小四就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让能力较弱的学生只修读一种语言,并把他们的小学教育延长至七或八年。

  从1980年开始影响新加坡学生的分流制度,直到2008年才取消。

6. 创立新加坡交响乐团
  1973年,吴博士为星和园主持开幕仪式时,曾表示新加坡没有自身的交响乐团是一件“丑闻”,本地音乐人随即向他提交成立交响乐团的计划,并建议从国外引进乐师,但财政部并不打算资助这样一个“纯进口”的乐团。

  1977年,吴博士和前总检察长陈文德、国立大学陈忠义副教授开始探讨设立一支由本地乐师组成的交响乐团。他们过后邀请当年住在雅典的新加坡籍指挥家朱晖回国参与筹划工作。吴博士随后说服内阁批准设立交响乐团,财政部也同意通过一项慈善基金拨款作为乐团的常年经费。

  新加坡交响乐团两年后正式成立,1979年1月24日在新加坡大会堂举行首场音乐会,至今已走过了31个年头。

7. 开发旅游胜地
  吴庆瑞博士很早就预见,旅游业将成为我国发展经济的组成部分,因此倡议兴建飞禽公园和动物园。圣淘沙的保留和开发,更体现他的长远目光。

  圣淘沙原名Pulau Blakang Mati,马来语意即“绝后岛”,早期是军营所在地。新马分家后,跨国石油公司埃索(ESSO)希望在岛上建立炼油厂,吴庆瑞却坚决认为应用来发展康乐及旅游业。他说,不能因为只顾国家制造业的经济发展。双方一度相持不下,但埃索最终答应在本地另一个岛屿落户。

  在吴博士的坚持下,这个小岛得以保留下来,1968年政府宣布将其发展为旅游胜地,并根据公众建议,将“绝后岛”改名“圣淘沙”(马来语指“安宁”)。目前圣淘沙是我国最大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吸引超过600万名游客。

8. 关闭养猪场

  退休常任秘书严崇涛说过,吴庆瑞博士在必要的时候,“会像钉子一样强硬”。

  吴博士当年坚持关闭榜鹅所有的养猪场,指出养猪占用土地、造成环境污染,不如改为进口猪肉。他曾说:“我们养太多猪了,尽管我们可以处理废水,却无法去除(养猪造成的)臭味。”

  1983年,时任第一副总理的吴博士在国会宣布全面淘汰养猪业,自那时起,新加坡逐步关闭了8000个养了90万多头猪的养猪场,最后一家养猪场在1990年关闭。猪农获得5000万元赔偿,转而养殖胡姬花和观赏鱼。

9. 开创本地首个研究院

  吴庆瑞博士坚信新加坡人应有文化观,也要深入了解周边国家。早在建国初期的1968年,他就创立了本地首个研究院:东南亚研究院。

  现任东南亚研究院和东亚研究所主席的王赓武教授说:“他当时已经知道这个新的国家需要成为一个知识型国家,这说明他多么有远见。该研究院目前是这个研究领域中是数一数二的,拥有本区域东南亚藏书最丰富的图书馆,其出版社堪称世界上最好的东南亚书籍专门出版社。”

  今年3月宾夕法尼亚州大学针对169个国家6305个智库所进行的调查显示,东南亚研究院名列第29。

  此外,吴博士也在1983年设立东亚哲学研究所。这个着重研究儒家思想的研究所,后来两度易名和改变研究方向,先改称东亚政治经济研究所,继而在90年代更名为东亚研究所。

10. 倡议发展合作社

  新加坡独立之初,吴博士认为本地的合作社运动还相当原始,于是开始策划成立合作社为工友谋取福利。

  新加坡全国合作社联合会(SNCF)发表的悼念文告中指出,吴博士借镜海外合作社的经验,为本地的合作社运动拟定蓝图。他建议的两种经营具体业务的合作社——保险服务和消费者服务,为后来的职总英康保险合作社(NTUC Income)和职总平价合作社(NTUC FairPrice)奠定了基础。而他为新合作社提出的四大指导原则,也一直沿用到今天。

  1969年,吴博士倡议职总发展合作社,改善低薪工友生活。1970年,职总英康正式成立,吴博士本人也在1970至1979年间,担任英康董事会主席。随后,职总也陆续成立康福德士公司以及平价合作社。

  如今,职总英康和平价合作社这两大合作社都名列国际合作社联盟的“国际300榜”。


《联合早报》



更多关于吴庆瑞博士的资料:

http://en.wikipedia.org/wiki/Goh_Keng_Swee

=======================================================

22/05/10

全世界都在学习华文




美国每年有5万人开始学汉语(华语),知道这个数目代办什么吗?

09/05/10

爱母亲,爱国,爱母语!

今天是母亲节,愿全天下的母亲健康快乐!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同学们,这首《游子吟》说的正是母爱的伟大。我们做子女的千万不要以为在这天为母亲做家务,煮饭给母亲吃就算报答了母亲。真真的爱是每天都对母亲好,每天都有母亲的心。

今天除了是母亲节,也有一个特别的民间请愿活动,为我们的母语(华语)请愿,希望教育部不要降低母语在小六会考中的比重。
你们还小,而且还在考试,不过老师希望你们知道有这样的一件事,老师希望你们知道有很多人都认为华文很重要,愿意抽出时间下去芳林公园签名请愿,让总理和教育部知道人民的心声,希望政府能从善如流。
网络上也有很多学生用华文发表了他们对华文的热爱,他们都写得很好,我选了其中一篇与你们分享,希望这能激发你们学习华文的动力。
喜欢华文的同学,我们鞭笞自己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
觉得华文难学的同学,希望你努力把学好。
华文不是一门科目,华文是我们的母语,华文是我们的根。
爱母亲,爱国,爱母语!
学生的留言:
Ariel Lim
我是中学生,在家里一句华语也听不到,牙牙学语时嘴里的每句话都是英语。不过,我深信华文是我的母语,放弃它就等于斩断了自己的根。我坚信,为了迁就学生而降低母语水平,无异于削足适履!为了短暂提高会考成绩而降低母语比重,这种抱薪救火的做法只会导致母语水平一落千丈。若干年以后,新一代对母语一窍不通时,想要力挽狂澜,为时已晚。再何况,英文、数学、科学差的学生也比比皆是,为何教育部厚此薄彼?
He Jun
您现在的华文程度已经很好了啊,介绍一下一直以来您是如何学习华文的呢?
Yesterday at 9:43pm ·

Ariel Lim
过奖了,谢谢!:)我从四岁起参加华文补习班,并且常在课余时间阅读华文书籍。此外,我的亲戚也支持我学华文,常常借我华文书籍。
Yesterday at 9:48pm ·

Moo Mei Li
赞! 我想你有资格受邀去Istana出席国庆庆宴。。。。青出于蓝更胜于蓝。
Yesterday at 9:49pm ·

Ariel Lim
哇,真的过奖了,谢谢!:)
Yesterday at 10:12pm ·

Goh Hong Peng
写得太令人感动了!一段论述就用了7句成语,太神了!
Yesterday at 10:12pm ·

Wilson Heng
写得很棒,加油! :)
Yesterday at 10:23pm ·

Lim Kok Kee
真希望教育部的官员进来时能看到这一则。你令很多不知所谓的大人汗颜。Ariel, 致敬。星期一到学校时代我们向你的老师至谢。现在转身走出去恭喜你的父母亲。
Yesterday at 10:28pm ·

Ariel Lim
谢谢大家!我非常感谢我的父母亲与老师,没有他们,我今天就可能对我的母语一知半解了。多亏他们点燃了我心中热爱华文的火花!
Yesterday at 10:54pm ·

Ooi Kim Soon
小妹妹,好样的!:)
Yesterday at 10:56pm ·

Ariel Lim
谢谢您!:)
Yesterday at 11:39pm ·

08/05/10

看图猜成语

猜一句四个字的成语。这题很容易啦!






这个Omy的博客还有好多图谜可以猜:




http://blog.omy.sg/shehu/archives/category/%e7%9c%8b%e5%9b%be%e7%8c%9c%e5%ad%97

01/05/10

再多一下下

教育部正在探讨调整母语在小六会考中的比重。这件事引起坊间的热烈讨论,身为华文老师,看到这样的新闻,心情是沉重的。虽然离开工作岗位,但时不时会想起去年为中四学生争取母语科补课时间的那件事。在新加坡当老师不容易,当华文老师更难。

分享一篇梁文福博士的文章,文中提到的《最后一课》是中四旧课本的最后一课,当年教过这一课,与学生也有过很感性的交流。学生的反馈总让我感到很欣慰,觉得教华文真是件有意义的工作。如今梁文福老师用这篇课文,带出华文教学的丝丝无奈。

同学们,你喜欢华文吗?



《再多一下下》 转载自联合早报(2010-04-27)

● 梁文福 --驿寄梅花

  讲完今天的课,大学里一个学期的课,也就上完了。开讲前,我向同学们说,多年前我教一班将成为华文教师的学生,上完最后一课,忍不住写了一篇文章给他们,与他们分享“最后一课”的心情――我们永不知道,什么时刻,会成为我们使用、学习、教导母语的最后一刻,所以应该把每一课,都当作“最后一刻”。
  我没有把这最后一课弄得离情依依,讲堂上如常时闻笑声。同学们大多不是中文系的,听得我说,这可能不仅是他们大学生涯的最后一堂中文课,甚至也是他们“今生”最后一堂中文课,青春的容颜听起课来,仿佛别有一种珍惜的神情。
  下课后,不少同学留下来――男生,女生,独自的,三几个一群壮胆的,和我谈谈话,要个签名什么的。有个同学,静静站在一边,听着大家和我说话。到后来,“最后的”也逐渐散了,他也要走了;我问他,你不是要问什么吗?他微笑说,没有要问什么,只是想多留一下下。
  他走了,门关上的声音,格外清晰。我慢慢收拾东西,空荡荡的讲堂,是熟悉的静默,也许是有点累了,我放慢了收东西的速度;也许并不为什么,只想“再多一下下”。
  晚上,临睡前,妻告诉我,教学中心里新学期第一天,有个小学女生没有续课。妻关心那学生,打电话去了解情况,女生的妈妈说,女儿很喜欢来上华文课――应该说,比起学校里的课和其它学科的补习课,这是真正令她每周期待来上的课。可惜,她除了华文大有进步以外,其它科目的成绩不好,妈妈决定要她“割爱”,改上其它的补习课。
  那个妈妈还说,女儿非常舍不得,上周来上最后一课时,特地要求早来,提早进课室,在自己的座位上,多坐一下下。妻转述完,对我说,难怪上周放学时,那个女生收东西的速度特慢,也是最后一个站起来,才恭恭敬敬地行下课礼的。
  我听了,眼眶竟热了起来。黑暗中,妻问,你睡着了吗?我说,还没,我在想着学生的样子,再想一下下,多一下下。